猫咪百科
选择宠物
狗狗 猫猫
中国古代有猫这个物种吗
编辑:时间:2022-06-16来源:

中国古代的人有贵族精神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统一一下贵族精神包涵哪些方面,不然各说各的徒劳而无功。我们首先看这个题目的侧重点是贵族精神。主语是精神。一种叫做贵族精神的精神。那么既然是一种精神,是只有贵族这个阶级才有的吗?不一定。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贵族精神。一般来说(百度上说的)贵族精神有三大支柱:一,文化的教养。二,责任的担当。三,自由的灵魂。好了。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贵族精神,题主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中国自古而今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古代有猫这个物种吗

喵的物种O(∩_∩)O~-爱问知识人

猫科动物包括小型至大型的不同大小的食肉兽类,全世界共有大约38种,分布於除南极洲、大洋州、马达加斯加和其他一些海洋性岛屿外的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种类最...

老虎为什么不叫“老猫”,古代“虎”字和“猫”字是不是同一个字?

关注愚人之娱,尽享更多精彩。首先我们来说说古人为什么不叫老虎为老猫。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认知的差异。用现代西方科学来讲,我们总说什么猫科啊,哺乳动物纲啊这些名词。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怎么去区分不同的物种的呢?其实古人划分动物非常的简单,就是看外表,看皮毛,可谓很颜控了。古人根据不同动物的表皮将动物划分为五虫:羽、毛、鳞、介、裸。羽虫:顾名思义就是有羽毛的,也就是《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鸟族。毛虫:古人眼里的毛虫可不是毛毛虫哦,古人的毛虫是指带毛的。诸如老虎啊、狮子啊,这些地上爬的走兽。鳞虫:所谓鳞虫就是身上带鳞片的,诸如龙蛇鱼等等。介虫:指有壳的动物。如屎克郎、海贝、螃蟹、乌龟。裸(luǒ)虫:顾名思义不穿衣服的,放在动物身上就是没长毛的。比如蚯蚓、青蛙。所以,在古人这种直观的认知之下,是没有什么猫科动物的称呼的,也就不存在“老猫”的叫法,人们亲切的称其为大虫。再看“虎”字和“猫”字,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字。其实既然没有猫科动物一说,自然不会是同一个字的。虎最初的象形字是大口獠牙、长足利爪、瘦长的身躯和灵活的尾巴组合起来的。这样的字在脑海中具体幻化一下,就让人觉得很害怕有没有。而在甲骨文中是没有猫这个字的,而最初的说法是古时田中有很多老鼠,经常偷吃稻苗,而恰好有一种叫狸的动物专吃老鼠,于是人们就把稻苗的守护者称之为猫。包青天曾经就断了一个很有名的案子:狸猫换太子。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根据物种的外形创造出了对应的文字,汉字也是世界上诸多文字中唯一还在用的象形文字。很多文字简直就是一目了然,一看就能想象出那物种是何形态。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愚人的才疏学浅,只能发表个人浅见,还请各位评论区斧正哦。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快来关注吧!

我国古代存在,现在已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1、中国犀牛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皮肤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药,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过度开发,使得它们的栖息地逐年减少;再加上它们头部的犀角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极高,使它们从远古时代便受到人类的大肆猎杀,且被捕杀数量离近代越近越多,就这样它们终于在20世纪初在中国几乎踪迹全无,并于1922年在中国彻底消失。2、里海虎
里海虎是虎的第三大亚种,体型仅次于西伯利亚虎和孟加拉虎。又名新疆虎(中国称呼)、波斯虎、高加索虎、图兰虎、西亚虎、中亚虎。1916年在中国绝迹,之后相继在西亚和中亚各国绝迹,于20世纪80年代走向了灭绝。3、新疆虎
新疆虎也叫罗布泊虎,是一个已经在新疆绝迹的老虎种群。尽管里海虎与新疆虎长相差距很大,但由于里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即波斯虎)在灭绝前的活动范围概括了新疆,因此国际学术界一般将新疆虎视为里海虎的异名,而不是另一个亚种。里海虎在1989年就已被宣布灭绝,但在1940年代,新疆塔城军分区还有军人声称曾看过牧民捕杀了一只老虎。4、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属于台湾特有亚种的猫科动物,也是台湾岛上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云豹全身淡灰褐色,身体两侧约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这也是它之所以叫云豹的原因。而身体两侧的深色的云纹正是很好的伪装。因此,它们在丛林里生活,很不容易被人发现。1972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与栖息地被破坏,台湾云豹再未见踪迹,2013年4月,台湾学者宣布,其可能已经灭绝。5、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雄性体形略大于雌性,体长大约为61-76厘米,尾长约为56-76厘米,体重7-11千克。头的前部、肩、胸、肘及股部的内侧、手、足均为黑色功灰色,体背从颈部至臀部,体侧及下肢铁红绣色、灰色或黑色。前臂外测黄白色。颈部有一宽的赭褐色颈环,喉部、臀部、肛周尾基和下腹部白色。脸部黄色,有一圈稀疏的白色长毛。是体色最绚丽多彩的灵长目动物之一。在中国曾经仅分布于海南岛。参考资料...

为什么中国古代传说没有猫精、猫妖?

有问题,上知乎。知乎是中文互联网知名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

猫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唐朝吗?

猫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了。1990年山东临淄的一处遗址中,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内也发现一块动物的下颌骨,并附带第一前臼齿,生物学家鉴定认为也属于家猫的遗骨,其牙齿端部不甚锋利,已有较高的驯化程度。考古研究所吴汝乍著文指出中国家猫的饲养始于四千多年前,其理由除了龙山文化出土的猫骨与齿遗骸等实物外,他还分析了驯养猫的文化环境,指出家猫的驯养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考古资料,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已相当发达,粮食不仅可供人畜食用,而且因为有了粮食贮藏,鼠害的威胁日益严重,对猫的驯养便提上了日程。扩展资料:在人类社会早期,猫因为能捕鼠而有利于农事生产,被看作“八神”之一。后来,人们开始有意驯养猫。不过,这一时期,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它捕鼠的特性。直到唐宋时期,人们驯养的猫,才淡化其捕鼠的功能,逐渐成为陪伴人们的“宠物”,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一时期开始,诗文和书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猫的身影。宋代诗人陆游,写下了多首关于猫的诗歌,甚至在当时还有人研究如何“相猫”。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唐宋时期,猫有了“狸奴”的雅号,可见猫的通灵之处。从那时起,人们对它就非常喜爱,一直持续到现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猫

猫是怎么从古代一步步进化来的

猫的起源和大多数哺乳类动物一样,都是由2亿多年前的古代两栖类爬行生物—哺乳类(中生代’的末期)—哺乳纲类(始新世时期)—猫科动7a64e58685e5aeb931333433623132物(上新世时期)慢慢进化而来。由于地质环境的变迁,许多动物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被迫进化。在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上新世时期的‘剑齿虎’就蜕变成了现在家猫的祖先。扩展资料:
猫行动敏捷,善跳跃。吃鱼,鼠,兔等。猫之所以喜爱吃鱼和老鼠,是因为猫是夜行动物,为了在夜间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磺酸,而老鼠和鱼的体内就含牛磺酸,所以猫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鱼和老鼠,也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才吃。猫作为鼠类的天敌,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苗”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般。猫能在高墙上若无其事地散步,轻盈跳跃,不禁折服于它的平衡感。这主要得益于猫的出类拔萃的反应神经和平衡感。它只需轻微地改变尾巴的位置和高度就可取得身体的平衡,再利用后脚强健的肌肉和结实的关节就可敏捷地跳跃,即使在高空中落下也可在空中改变身体姿势,轻盈准确地落地。善于爬高,但却不善于从顶点下落。即使从高处掉下或者跳下来的时候,猫靠尾巴调整平衡,使带软垫的四肢着地。注意不要拽断猫的尾巴,会影响它的平衡能力,也会容易使猫腹泻,减短猫的寿命。

为什么中国古代神话中没有以猫为原型的?

据称,中国最早关于猫传入的记载是在明代。明朝张岱《夜航船》一书中说,是唐三藏到天竺取经顺便把猫带回的。但这种说法依然不可信,因为基因研究,中国的猫是在12世纪传入地,而且是由中东传入的物种,不是印度越南物种。所以,最大的可能是,猫是由西征地蒙古军带回中国的。而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人物出现的年代都远远早于元明两代,所以很少会有关于猫的神仙鬼怪。

中国古代有猫吗?

在我国西周时的诗篇《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二句,后来此诗收入《诗经》之中,成为大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歌颂古代诸侯王一一韩侯的诗,写到了古代韩国地方的壮美和富庶,具备了多种动物得以生存的条件。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一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他们喜爱猫是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可见,这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猫能捕食老鼠,造福人类,因而人们在祷告丰年时祭祀猫,把它作为神物看待。《诗经》中的文字是公认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猫的有说服力的记载。但这时的猫还没有被驯化,只是野猫而已。它们捕鼠还只是自身的需要,在捕鼠的同时也捕食一些小动物,如古人所说:“虽善执鼠,更爱搏鸡。甚至在前面提到的《韩奕》中把猫同虎一道归入猛兽之列。在我国的汉字中有音、形、义之分,因而“猫”字也同样包含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很多人认为,猫的名称,从语音方面考虑是根据猫呜叫之声而来的。远古的人们发现,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它们善于捕食田鼠,而又经常发出“喵喵”的叫声,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就以这种动物的叫声来给它命名为“猫”了。明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也坚持这样的观点:“猫”的读音有“苗”、“茅”二音,“其名自乎”。又因猫鼻常黼鼾而呼吸,也有人把猫叫做“咪咪”或“猫咪”,也有称“咪猫”的。还有人把形和义结合在一起去推测猫字的由来。他们认为猫的名是因其能捕田鼠,保护禾苗。宋代陆佃就是其中一例。他在《埤雅》中是这样解释猫字含义的:“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天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而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以其食田豕也。而进化论学者达尔文“猫肥牛壮”的理论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更形象、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所谓“猫肥牛壮”是指:猫善捕鼠,鼠善食蜜蜂,而蜜蜂可为苜蓿传授花粉,促使苜蓿生长。苜蓿是牛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有了丰富的优质饲草,牛自然就会肥壮起来。多么完整的生物链系统,并且猫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为猫字在形体上从“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有时把猫称作“息鼠”或“鼠将”是十分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