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百科
选择宠物
狗狗 猫猫
大连旅顺水师营狗市场
编辑:时间:2022-06-16来源:

清朝末年,清军的武器装备真的很差吗?

北洋的武器差?不算太差。致远舰和经远舰在当时也算可以的吧。虽然老外不见得会卖最好的货给清政府,但是也不会给满清最差的那种货色,而且在列强眼里当时的清政府绝对是“人傻钱多好推购”的主。就像现在的台湾,卖你的东西不会是最好的,但也不会是最差的。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清政府买武器一定是挑贵的买,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而且列强知道即使给你最好的枪,没子弹也是白搭,弹药不足也无法形成威胁。给你最好的炮,你本土没有合适的铸造工艺,可以仿但是你上不去量。我估计要不是列强怕其他国家在和清政府打仗的时候缴获武器拿去仿制的话,还巴不得卖清政府好东西。说清兵没好装备是假的,但是你要说好装备很多也不合理。一般的武器枪支还是够的,但是弹药是不是足够,那是肯定不够。拿得出台面的武器还是有,但不会太多,有也只会弹药有限。问题是装备精良,没说这些精良的装备是不是够用。

大连旅顺水师营狗市场

关于历史的。

1.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世界市场初步建立。2.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破除了天圆地方的观念。3、发生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背景,有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军事与外交等各个角度去考察。但是,其中与南京大屠杀有直接联系的背景,似应为日本的侵略、暴行和中国的贫弱、斗争。这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贫穷、落后招致侵略、暴行,侵略、暴行必然引起反抗、斗争,并且互相反复影响,直至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格局和环境之下,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治维新后、1874年出兵进犯台湾事件。这年5月,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2000余人的部队,赴台“讨蕃抚民”。台湾南部18蕃社的土著居民奋起抵抗,牡丹社酋长阿禄父子阵亡;四林格的三兄弟率蕃社青年英勇作战,遭日军捕杀。经两月作战,日军终将各社降服。日本占领军纵火焚烧土著居民房屋,进行野蛮杀戮。日本军医落合泰藏曾亲见“凯旋士兵,获得首级十二个,把他们的头发缚在青竹上,意气扬扬地挑着回来”〔①〕。10月末,对外防御无备、对日本军事强盛一无所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中日北京专条》;再经一系列阴谋步骤,日本政府终于在 1879年4月,单方面强行改琉球为日本的冲绳县,公然将琉球吞并。在1894年由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首以1.5万人分4路攻占平壤及朝鲜全境,继经黄海海战,控制了黄海、渤海制海权,后又攻占旅顺和辽东半岛,并使清政府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侵略军在占领旅顺后,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屠杀。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从东杀到西,从城里杀到城外。通天街与四十八间房两条街道,几乎全被尸体塞满。仅据当时抬尸队统计的数字,死难者即达18000多人〔②〕。1895年4月,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开设一批通商口岸。中国虽然战败,但许多中国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歌可泣。在黄海海战中,中国水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战舰重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向敌舰撞去,不幸中鱼雷沉毁,全舰250人壮烈牺牲。清军提督丁汝昌在威海海面自杀殉国。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日军参战人数达2.2万多人,居八国之首。狂热好战的日军在进攻大沽炮台的战斗中,冲锋陷阵,首先攻入西北炮台,海军...

制造旅顺大屠杀的日军指挥官是谁?

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寇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中文名
旅顺大屠杀
外文名
lvshun Massacre
地 点
旅顺
时 间
1894年11月21日
死难者人数
2000-20000
发生背景编辑
旅顺大屠杀中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关于旅顺之险要,黄遵宪曾赞道:“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驻守旅顺的清军,原有记名提督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各两营,后各增募两营,共八营4100人。后增加临元镇总兵姜桂题四营、记名提督程允和四营,共八营4000人。1894年11月初,李鸿章又派记名提督卫汝成的五营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连湾败退的连顺、徐邦道、赵怀业残部,总兵力为14700人。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八位统领互不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督,但他战守无策,一味告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旅顺大屠杀
1894年,日本第二军在夺取大连湾后,为攻克旅顺,在大连湾整休一旬。1894年11月17日拂晓,日本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日军兵分三路:一为右翼纵队,由第一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及攻城炮队组成,山地中将为主将,乃木、西宽、长谷川三少将为其下属;二为左翼纵队,由步兵第十四联队、骑兵一小队、山炮一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满益少佐为指挥;三为骑兵搜索队,由骑兵一大队组成,秋山少佐为指挥。是日,右翼纵队和搜索骑兵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寨子宿营。18日早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同日上午10时,搜索骑兵队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余人突然出现,将骑兵队团团围住。日军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下令突围,向双台沟方向逃去。此次土城子迎击战,日军死伤55人,但此后清军却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11月...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故事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不是打不过,而是没有打的决心,赢了外部,输了内部,打仗是很费钱的,一个农垦文明,生产力低下,且中国幅员辽阔,不稳定因素太多,打仗就意味着老百姓的负担将更加沉重,虽然日本对外战争也负担沉重,但日本的心态不一样,日本就是用赌徒的心态赌日本的国运,而清朝可能没有更多的选择,当权者掣肘太多,不敢赌,最后选择息事宁人,日本后来都是用赌徒的方式对外扩张,与中国赌,赢了,与沙俄赌,又赢了,然后狂妄自大,最后偷袭珍珠港,与美国赌,所以说与赌徒对垒,真是考验你的智慧。

甲午战后,李鸿章(清政府)为什么不一边假意谈判拖延一边备战呢?

这个假设问题建立在“日本即将不行了”的假想上,事实上中日马关议和的时候,日本大本营正跃跃欲试,即将发动直隶平原决战,其国内无论是社会的支持度或是资金等战争资源,都极充沛,根本不是什么强弩之末。反而清王朝当时已然打不下去,否则也不会屈辱地去主动寻找日本讲和。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是去实施假议和真备战的谋略,以当时清王朝的国力和军备来说,也根本没有继续备战的能力。另外从马关谈判时的中日两国国内情况来看,当时一边谈判一边备战的实际是日本。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的主要动机,就是战场上全面失败,损失已然太大,如果不紧急止损,战火势必就要烧进山海关内,届时局势将彻底无法收拾。为此,李鸿章到达马关后的第一步工作并不是和日本讨论议和条款,而是按照国际惯例,与日方谈判,要求先行停战,将停战作为讨论条约的前提条件。不过在停战的细节上,李鸿章坚持以中日双方当时的实际战场控制区域作为停火线的划分标准,而日本则蛮横地提出了要参考日本军队的力量,将虽然尚没有被日本军队占领,但是日本军队有能力立即占领的区域也划入日方控制区范围,诸如天津、山海关等。双方在停战线问题上纠缠不清,后来因为发生了李鸿章遇刺事件,日本政府才同意让步,按照中方提出的停战线划分标准立即停战。而就在中日双方讨论停战期间,日本军队对下一步作战的备战准备丝毫没有松懈,日本陆军仍然大量向旅顺、大连湾集结,准备发动登陆渤海湾的战役,日本海军则驶向澎湖群岛,就在马关议和期间,日军攻占了澎湖。如果当时清政府接着打下去,那么可以预料的是,日本的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必定能够得以实施,届时6个师团组成的日本征清军将登陆渤海湾内,而当时清王朝在这一区域已经几乎没有真正的军队,征清军显然很容易实现攻占北京的目标。现代中国有一种说法,大意是认为只要清政府坚持不议和,日本就找不到可以谈判的对象,就拿不到战争赔偿,最终日本的侵略战争就会破产。实际上这只是现代人的一厢情愿,日本政府当时根本没有这种顾虑,倘若真的清王朝不议和,或者是在甲午战争中轰然倒下,那么日本可以直接将掠得的中国土地吞并为日本的殖民地。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中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早在马关谈判之前,日本就已经在所占领的中国安东、金州等地建立了地方性的殖民统治机构,开始了事实上的殖民统治。

甲午战后,为啥西方国家都同情日本?

作者:金满楼
简单地说,在甲午一战中,大清不但在军事上一败再败,就连在舆论上也是一败涂地。更直白地说,当时的大清,根本就没有运用舆论战的意识可言。舆论战?想都没有想过的事。但是,日本人想了,而且做了。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这也是当时世界舆论站在日本一边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而言,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总共有六十多家媒体、上百名记者前往战地采访,但由于日本政府和军部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这些媒体事实上沦为了侵略战争的鼓吹工具。对于域外媒体,日本方面很早就采取预防措施,如战争爆发后,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立即分别致电日本驻欧美各国公使,让他们密切关注当地主流媒体和通讯机构的持论倾向,以便有选择性的重金收买,务必压制、隐匿不利于日本的报道,而只发表“对日本产生好感”的新闻。日方的银弹策略确实很有效,当时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即先后被日本驻英临时代理公使内田康哉用“丰厚的报酬”收买。在金钱的驱使下,每当有不利于日本的报道出现时,这两家新闻机构通常立即给予反宣传,如路透社压下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野蛮惨害”的电稿,而中央通讯社干脆闭上眼睛,鹦鹉学舌般的成了日本方面的传声筒。类似的被收买者,还有《华盛顿邮报》、《日本邮报》(外国人在日所办媒体)等。在贿赂《华盛顿邮报》的闹剧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报社要价6000美元,日方还价 1500美元,最后以1000日元汇票成交。由于钱花得太多,内田康哉不得不向陆奥宗光告急:“你能否批准我要求的款子,以开始从事报界行动,我已没有钱可用了!唯一的例外是旅顺大屠杀。这是被纽约《世界报》所揭发并引起世界舆论轩然大波的一次事件,但日本方面百般狡辩,最终虽然受到谴责,但总体舆论上仍旧处于绝对优势。不可否认,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对舆论的操控取得了极大成功,通过西方媒体,日军被塑造成了所谓的“文明进步之师”形象。战后不久,《布莱克伍德的爱丁堡杂志》的一篇文章即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
“日本人从战争开始就希望抓住欧洲媒体来展示自己,在这方面,就像他们在战场上那样凭借其令人钦佩的远见和组织而取得了成功。他们宣扬自己从事的是一场讨伐黑暗和野蛮的战争,正在传播光明—他们被基督教国家照亮的那种光明,这样他们首先消除了非议。在这种第一印象消失之前,他们又以军事胜利塑造了一个新印象。反观当时的中国,除了租界的零星小报,新闻媒体几乎没有发育,因此不但战场失利,舆论场上也是...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很多人对“甲午战争”有点误会,以为是甲午海战输了,清政府就议和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役,仅此而已。如果仅仅因为甲午海战输了,清政府就投降了,那清政府就真的弱到爆了。整个甲午战争,包括: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威海卫之战。其中,纯粹的海战,只有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大部分是海战。其中,黄海海战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甲午海战”。所以,清政府认怂,绝不是一场战役的事情,而是整体战役决定的。那清政府投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高层力求“稳定主和”
这个高层主要指的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了。慈禧太后,对于自己的大寿,看得比战争更为重要,她并不希望开战,但是拗不过光绪帝和他老师翁同龢,以及其他主战派的坚持。而李鸿章,则是慈禧太后数一数二的心腹。但李鸿章是绝对的实力派,什么叶志超、聂士超、刘铭传、丁汝昌等都是他得力的手下。如果把光绪比作一个胳臂的话,那慈禧太后就是大腿,胳膊很难比大腿粗的。中国人一向聪明,都能看得出来上层的意思,手握大权的慈禧太后,都不愿意开战,那将军们如何会死拼?将军们不死拼,士兵们如何会不惜命?明治天皇为了取得胜利,捐款一次又一次,还发动全民捐款。而慈禧太后为了过好自己的60大寿,各种操心。高层的着眼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所以,是高层的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太多将军畏死,不愿意努力,胜利太难
(逃跑的叶志超)
高层的意思大家可以看得到。慈禧不愿意打,李鸿章也不愿意打。此时,能打的大多是汉人将军,而满人一个个大多是酒囊饭袋,还时时提防汉人夺权。如此情况,哪个汉人愿意拼命?谁的命不是命?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日本先声夺人,在「济远」和「广乙」两舰不曾防备之时,不宣而战,进行了包围和轰炸,导致清军1艘战舰沉没,1艘被俘,1100人伤亡。1894年8月1日,大清和日本几乎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拉开序幕。一个多月后,1894年的9月15日,在朝鲜平壤,1.5万大清军队在叶志超的率领下,和日本1.6万军队发生了激战。叶志超曾经也是个血性的人,在此战中,避战畏战,不愿和日本对垒,在手下左宝贵的坚持下,同意和日军干上一架。当得知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跑得比兔子都快,史书写道“狂奔500余里,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边境始止。狂奔500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啊!这是中国军人的耻辱,但中国军人的耻辱刚刚开始。叶志超的逃跑,让日本在...

中国哪些沿海城市是旅游好去处?

沿海城市就太多了,也离海太远,真正的海宾城市应该是青岛,大连,秦皇岛,烟台,日照,夏门,海南,三亚就这几个才是海滨城市,其中青岛火车站下车后走几步就是海滩,我觉着青岛气候宜人,当然各有千秋,差不多。我认为海滨城市都比其它城市漂亮清洁。论旅游的话我首选青岛、大连,秦皇岛,烟台,日照。